以太網技術起源于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先鋒技術項目。人們通常認為以太網發明于1973年,當年鮑勃.梅特卡夫(Bob Metcalfe)給他PARC的老板寫了一篇有關以太網潛力的備忘錄。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認為以太網是之后幾年才出現的。在1976年,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發表了一篇名為《以太網:區域計算機網絡的分布式數據包交換技術》的文章。
1979年,梅特卡夫為了開發個人電腦和局域網離開了施樂(Xerox),成立了3Com公司。3Com對DEC、英特爾和施樂進行游說,希望與他們一起將以太網標準化、規范化。這個通用的以太網標準于1980年9月30日提出。
自首個以太網標準提出已經整整過去了40年,以太網技術的發展給全人類的進步提供了充足的動力。2020年4月以太網聯盟公開宣布800G規范—100G每秒,這比前列個標準傳輸10MB每秒提高了近萬倍。
以太網的高速發展使萬物互聯的概念得以實現,未來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領域。
一、 大型的云計算服務商
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在中國擁有數據中心7.4萬個約占全球數據中心總量的23%,而擁有超過10萬個機柜超級數據中心的企業主要有阿里巴巴、亞馬遜、騰訊、華為、蘋果。2019年9月阿里巴巴首發硅光400G光模塊,數據中心網絡傳輸速度將直接提升4倍。大數據、云計算、視頻流媒體服務和移動帶寬網絡連接等,數據密集型應用等,讓數據中心規模的擴大已經難以遏制,數據中心之間、數據中心內部、服務器/存儲內部的流量和容量需求是一個龐大到令人恐怖的數字。不僅是互聯網巨頭,也是其它企業級數據中心都面臨的挑戰,這是所有數據中心正在經歷的重大變革。

二、大型通信運營商
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發布4張5G商用牌照,移動、聯通、電信和廣電各獲一張,意味著我國5G商用時代正式拉開序幕,比之前預測提前了一年。此次商用牌照的發放也預示著其5G商業部署相關工作也將加快,在今年移動規劃完成3-5萬、聯通和電信計劃完成2萬個5G基站建設。三、 工業互聯網
工業4.0和企業智能制造的實現離不開工業互聯網,工信部表示,當前以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為本質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。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,通過對人、機、物的全面互聯,構建起全要素、全產業鏈、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新型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,是數字化轉型實現的必要途徑,是實現新舊技術轉換的關鍵力量。為切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歷史機遇,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加強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工業互聯網戰略布局,全球領先企業積極行動,產業發展新格局正孕育形成。目前,大量的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對邊緣技術已經提出了明確的要求,且開始落地。在平臺應用中,邊緣設備會收集數據通常是互聯設備所產生的大量數據。邊緣計算在本地對數據進行分類,因此有些數據是可在本地處理的,從而減少了到中央存儲庫的回程通信量。
四、車載以太網
汽車電子發展的趨勢似乎表明:以太網將取代CAN成為骨干網,而子網將是由若干域控制器(Domain Controller)組成的車載網絡結構,且以太網和CAN等傳統車載網絡將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共存。如果說CAN/LIN代表著傳統汽車網絡架構,那么車載以太網則代表著未來,目前國內外的主流汽車廠商都在積極的、大力的布局車載以太網技術的研發,部分新上市車型也已經實現了車載以太網技術的量產。隨著汽車智能網聯技術的不斷推進,自動駕駛技術的日益完善,汽車行業正在迎來車載以太網技術搭載量產的爆發式增長期。

五、樓宇自動化
以太網在樓宇自動化中的使用量正在增長,使得使用增強型傳感器和控制網絡的智能樓宇能夠管理環境系統(如照明和暖通)、訪問控制、安保系統、安全系統,甚至預防性維護監控。新型樓宇通常使用帶專用6A類布線、以太網交換機和路由器的樓宇自動化網絡。即使是現有的樓宇空間也在進行改裝,以適應聯網的傳感器和控制裝置。樓宇智能照明系統作為智能樓宇建筑的一個重要子系統,其自動控制的實現形式對智能樓宇建筑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,是今后樓控系統的一個發展方向,而且通過智能照明可以很大程度上節省電力能源,使得資源更加合理的利用。
兆龍互連27年來專注數據線纜,專用線纜與連接產品的設計和制造。高速互連,通信與數據中心,工業與醫療三大事業部產品廣泛應用于云計算、智慧城市、5G、智能樓宇、工業自動化、物聯網、汽車等領域。為合作伙伴帶了高速、可靠、穩定、系統的產品和服務。未來兆龍互連緊將跟以太網技術變革,核心技術圍繞以太網發展不斷突破極限,為萬物互聯的未來助力。
你可能感興趣的新聞
-
“智聯江海 纜通未來 —— 船舶通信系統連接技術與標準化”專題技術交流會圓滿舉行
2025-06-17
-
喜訊!兆龍工業線纜產品再添德國萊茵TUV權威認證證書
2025-05-29
-
兆龍互連成功舉辦“員工享受+”藝術插花培訓 豐富女職工精神文化生活
2025-05-26
-
515專欄|明規則、識風險、護權益,做理性投資人
2025-05-15